十六世紀晚期,巴黎市長的女兒結婚時收到一件通體流青滴翠,玲瓏剔透,幽雅靜穆的瓷器,驚艷了當時在場的所有人,然而大家卻不知其名。剛好舞臺上正在演唱《牧羊女亞司泰來》,市長發現男主角雪拉同(譯:Celadon)穿的碧綠色衣裳與青翠的瓷器十分相似,驚呼:“雪拉同!這是中國的雪拉同!” 于是,“雪拉同”的美名蜚聲歐洲。歐洲人以“雪拉同”作為珍貴的禮品贈送朋友,表示相互的深厚情誼,其實,它的中文名字更美 — 龍泉青瓷,它就是我們今天的主角。


瓷藝叫絕,至精至美
龍泉青瓷因在今浙江龍泉市,故名,屬我國南方青瓷系統。龍泉青瓷始于唐五代,北宋時初具規模,南宋中晚期進入鼎盛時期,制瓷技藝登峰造極。龍泉青瓷燒制不僅是一種技術,也是一種藝術。
龍泉青瓷工藝流程由粉碎、淘洗、陳腐、練泥、成型、晾干、修坯、裝飾、素燒、施釉、裝匣、裝窯、燒成等諸多環節組成,其中裝飾、施釉和燒成三個環節極富特色。
青瓷裝飾語言豐富,或在胎體上純手工完成生動有序的數萬乃至十幾萬波線及印痕的跳刀技藝,或胎體上運用刻、劃、剔等方法相結合刻制而成的刻花技藝。

坯件干燥后施釉,可分為蕩釉、浸釉、涂釉、噴釉等幾個步驟。厚釉類產品通常要施釉數層,施一層素燒一次,再施釉再素燒,如此反復四五次方可,最多者要施釉十層以上,然后才進入正燒。素燒溫度比較低,一般在攝氏800度左右。
釉燒則在攝氏1200度左右,按要求逐步升溫、控溫,控制窯內氣氛,最后燒成成品。南宋至元代前期,龍泉窯曾燒制薄胎原釉器物,施一層釉燒一次,最厚可達十余層。

自古以來,人們對龍泉青瓷品質的追求是一絲不茍的。給大家講一個關于祭龍窯的神話傳說:有一個善良、美麗的姑娘叫葉青姬,她的父親葉老大帶領窯工們正為窯主燒制一批宮廷祭用瓷。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燒了一窯又一窯,盡是些不盡如人意的廢品。眼看限期將到,窯主發怒,宮廷派來的監工更是惱羞成怒,就要把葉老大一家和所有窯工全部問斬。善良、剛毅的葉青姬,為了拯救父親、家人和相濡以沐的窯工們,縱身祭窯。于是奇跡發生了,葉老大燒出了溫潤如玉的青瓷。大家都說,這是葉青姬的化身,所以才燒出如此精品。

哥窯弟窯,各有千秋
傳說宋朝時,在浙江龍泉有兩個燒瓷器的兄弟,哥哥叫章生一,弟弟叫章生二。不過,哥哥的技術要比弟弟好,弟弟心生嫉恨,偷偷抓了一把黏土擱在釉缸里,結果哥哥燒出來的瓷器帶著各式各樣的裂痕,有的像冰裂紋,有的像魚仔紋,還有的像蟹爪紋,別有一番情趣,在市場上很受歡迎,被推到一個極高的地位,這就是哥窯。還有一種說法,就是弟弟在開窯前往里潑水,使釉面炸裂,形成冰裂紋。但其實弟弟燒的瓷器也不差,是歷史上著名的龍泉窯。兩者各有千秋,是陶瓷史上的兩座高峰。

弟窯產品特點:白胎厚釉、釉層豐富,光澤柔和、晶瑩滋潤,猶如美玉,釉色有月白、豆青、青灰、蟹殼青、灰黃、炒米黃和茶葉末等不同色調,以粉青和梅子青為貴,被譽為“青瓷釉色與質地之美的頂峰”。
南宋龍泉弟窯青瓷,突出釉的“青”和“潤”, 為了達到晶瑩滋潤的釉色,必須增加釉的厚度,所以后人有多至十數遍以上的上釉方式、乃至釉層厚度大大地超過了胎體的厚度。另外還得利用釉層厚薄不同的特點,運用“出筋”和根據二次氧化原理而形成的“朱砂底”來進行裝飾,因而弟窯青瓷被譽為“青瓷之花”,成為我國瓷器的一顆燦爛明珠。

哥窯產品特點:黑胎厚釉,釉色豐潤飽滿、青灰淡雅,面顯紋片,根據大片和小片的不同規律,號以不同名稱,有冰裂紋,蟹爪紋、流水紋、百圾碎和魚子紋片,又有“金絲鐵線”、“金絲銀線”、“紫口鐵足金絲線”之美稱。
哥窯產品古樸端莊、古色古香。為此,哥窯、官窯、汝窯、定窯、鈞窯同列為宋代五大名窯。


自古陶重青品,龍泉青瓷為魁首
清朝藍浦曾在《景德鎮陶錄》一書中總結道,“自古陶重青品”,龍泉青瓷能夠僅憑顏色而脫穎而出成為一種藝術實屬難得。世間有多少人用盡想象來捕捉它那神秘美麗的色彩,有人說它是“如蔚藍落日之天,遠山晚翠;湛碧平湖之水,淺草初春”,是“青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小編卻覺得那顏色像千峰連綿的山色,像徐徐而來的清風,捉摸不定,變幻莫測。這種種顏色的變化,正是數千年制陶人的經驗積累,無論是有意的秀色,或是天成的美麗,無不契合中國人對美的追求:含蓄、內斂、優雅、深沉。它,靜默成景,卻又意境深遠。
